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关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天津赛区产业命题赛道命题征集与校赛项目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5-03-24 11:51   审核人:

各教学单位:

根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天津赛区项目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教高函[2025]6号)的要求,为全面做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以下简称“大赛”)项目培育工作,有效提升参赛项目质量,引导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我校决定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特制定以下项目培育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挖掘培育一批优质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市参赛项目的整体质量和获奖数量,充分发挥大赛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学校有效整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环节和要素,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全力促进优秀项目转化落地,切实提升我市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二、重点任务

(一)项目挖掘阶段(2025年3月)

1.制定培育方案。全面总结本校历届“互联网+”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培育经验,深入分析本届大赛新变化、新要求,结合实际制定项目培育方案,细化培育安排、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保质保量做好项目培育工作。

2.健全备赛机制。强化“有组织备赛”,组建校赛组委会,牵头落实各项办赛要求,定期调度推进项目培育工作。完善“校—院—系”三级备赛体系,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系统谋划、全员参与、高位推动、上下联动的备赛格局,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氛围。

3.广泛动员挖掘。全面发动师生参与大赛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充分挖掘学校在天开高教科创园等优质平台培育的优秀项目,积极对接毕业五年内校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资源,围绕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以及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教学科研成果等,选育一批优质参赛项目。

(二)校级培育阶段(2025年4月—6月)

1.组织赛事培训。积极组织校内各部门、各院系协同开展竞赛项目训练营等活动,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PPT制作、项目视频设计等培训,指导参赛团队快速高效组织参赛材料,帮助参赛团队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优化提升,为参加大赛打好基础。

2.举办校级比赛。对标创新创业教育及大赛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校赛方案,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校赛工作。针对组别、赛道设置情况加强宣传解读。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参赛项目资格及材料审查等工作,确保安全稳定。

3.培育重点项目。遴选优秀项目重点指导,做好场地、技术、人员、财力等资源配备保障工作,建立多元化导师团队联系指导重点项目机制,为重点项目团队提供全周期、个性化指导服务。

(三)市级提升阶段(2025年79月)

1.选育种子项目。市赛组委会及承办校积极搭建各学校经验互鉴、资源共享、协同共进的合作交流平台,结合市赛不同阶段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开展晋级项目指导,持续提升项目水平,选育国赛种子项目。我校将与市赛组委会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种子项目选育工作。

2.开展深度打磨。对入围国赛网评阶段项目,学校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市赛组委会组织集训营,通过模拟网评、“一对一”指导等方式,邀请专家再指导、再打磨,精益求精,全面提升。对入围国赛现场阶段项目,组织开展国赛现场评审模拟演练,结合路演展示、现场答辩等环节进行冲刺轮训,邀请专家分模块进行专题授课,有针对性地提升参赛团队现场展示能力。

(四)赛后复盘阶段(2025年9月-本届大赛结束后)

1.全面总结谋划。学校将从项目培育、备赛情况、校赛组织、竞赛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常态化做好项目储备,科学谋划、长线布局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

2.助力孵化转化。将大赛项目落地转化作为赛事后半盘棋体设计、一体推进。积极对接创新创业资源,加强与企业、产业园区、 创新创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学校将及时更新学校项目库、专家库、资源库,独立举办或跨校联合举办不少于2场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做好政策宣讲和支持保障,常态化促进项目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及落地转化。

三、大赛内容

1.我校涉及主体赛事中的高教主赛道(大陆项目);高教主赛道创意组、创业组;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团队;高教主赛道(港澳台、国际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其中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参赛方式和要求待大赛官网通知。

2.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的大赛每个阶段主要评比项目商业计划书及路演表现。

四、产业命题赛道命题征集

产业命题赛道根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天津赛区产业命题赛道命题征集与项目培育的通知》(津教高函[2025]7号)的要求如下:

(一)加强校企联动

各教学单位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全面动员师生,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切实摸清与学校已开展合作或存在潜在合作可能的各类企业,重点关注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企业等。各教学单位要有组织的加强校企日常联动,切实与相关企业建立有效沟通,协助企业深入发掘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确保企业对大赛有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共同形成具体的研究命题。

(二)提前筹划预研

各教学单位与企业初步确定命题后,应针对命题内容提前开展预研工作,并以项目形式开展研究。各教学单位应组织相关师生团队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深入对接,提前对命题涉及的技术难题、市场前景等开展研究探索,做好项目培育工作,为后续参赛做好充分准备。

(三)命题申报与揭榜


企业命题应紧密围绕国家新兴产业方向,积极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艺科以及人工智能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基于企业真实发展需求展开申报工作。

各教学单位应积极组织师生参与揭榜,加强对已开展预研命题的申报组织和参赛培训。对未直接对接企业的命题、具备揭榜能力的,要积极协助做好项目组织和参赛指导。

鼓励各教师结合教师联系企业等校企合作工作,积极邀请企业参加产业命题赛道命题征集工作,有意向的教师请填写《产业命题赛道邀请企业命题汇总表》(附件)于2025年3月28日17:00前发送至工作邮箱zdchuangye@126.com。

(四)联合培育强化

各教学单位应联合企业持续培育项目,定期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议,共同剖析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与优化方向。构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及时沟通项目进展、分享行业动态信息。组织校企联合实地调研,深入产业一线挖掘实际需求与潜在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大赛产业赛道项目培育的积极性,提升参赛项目质量。

(五)深化成果应用

针对大赛优秀项目,各教学单位应全面配合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并瞄准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挖创新点,深化拓展大赛成果,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六)其他

1.本届大赛未入选的产业命题,经命题企业同意,校企可继续进行合作,申请参加下一届大赛。上届大赛未入选的产业命题,经命题企业同意,可申请参加本届大赛。

2.命题必须健康合法,弘扬正能量,知识产权清晰,不存在任何不良信息、侵权违法行为等。

3.命题企业需遵守大赛的规章制度,按照大赛的流程和要求参与大赛的相关活动。

五、校赛组织机构

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创新创业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校企、团委、学生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校企处、团委、学工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分管创新创业工作的校领导兼任主任,创新创业发展中心负责人担任副主任,成员由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校企处、团委、学工部、二级教学单位(包括各学院、部、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大赛的组织、管理、实施等。

同时,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校外专家组成,负责参赛项目的遴选工作。

六、校赛赛制

校赛采用院级比赛、校级比赛两级赛制。

院级比赛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负责组织,各学院(中心)成立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院赛组委会,院长(中心主任)为院赛总负责人,分管副院长(主任)为第一具体责任人,具体牵头负责本学院(中心)院赛报名、组织、比赛及院赛项目指标数量的完成工作,分管副院长负责组织专任教师为学生项目做好指导工作确保教师指导项目的质量与水平,牵头负责组织院赛的网评比赛、现场路演比赛等院赛环节,确保比赛公平、公正,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对教学、教改的创新引领作用,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学生专职副书记为第二具体负责人,负责做好学生参赛的宣传、发动与组织工作、制定院赛激励办法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协助负责院赛项目指标数量的完成工作,确保比赛公平、公正。各学院要根据校赛方案与学院实际工作,立足学科特点与专业特色和产业发展,将教学改革、项目式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创业等统筹规划、系统设计,院赛方案还要结合学院众创空间建设、新工科创新项目工作室建设、学院工作实际与未来的审核评估指标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见下表),充分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创新创业浓郁文化氛围,为审核评估早做谋划、系统谋划。

学校年底党政工作考核中,创新创业工作考核涉及到院赛指标完成情况(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提供数据直接考核)、学院众创空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需各学院撰写工作总结报告1份,总结报告包括但不限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工作开展情况,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举措及成效,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新工科创新项目工作室总结,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等核心工作及指标,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提前系统协调、谋划、设计、组织、实施并做好资料留存工作。)

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提供建议参考方案,校赛由学校大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

担任本届比赛校内指导教师要遵循回避原则,不得参加院级、校级比赛项目评审。

七、赛程安排

具体安排待大赛官网及市教委正式通知下达后另行通知。

八、名额分配

根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天津赛区项目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教高函[2025]6号)要求,结合我校行政重点工作指标要求各学院报名数达在校生总数20%,各教学部门需分赛道完成我校大赛报名指标。

各学院报名指标数如下:

序号

教学部门名称

高教主赛道总指标

红旅赛道总指标

职教赛道总指标

产业命题总指标

应报总数

1

机械学院

157

65

141

28

391

2

智能学院

186

58

59

23

326

3

汽轨学院

133

55

113

23

324

4

经管学院

193

62

67

-

322

5

艺术学院

199

50

-

-

249

6

软通学院

177

47

6

18

248

7

航空学院

141

39

16

15

211

8

能源学院

73

24

23

9

129

9

外语学院

33

14

35

-

82

此外,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团队报名项目数20个指标由科技与研究生处完成;高教主赛道港澳台项目、国际项目报名数40个指标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完成。

根据学校统筹安排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数量不低于部门教师数量的20%;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数量不低于部门教师数量的30%;中西中心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数量不低于部门教师数量的30%;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数量不低于部门教师数量的100%。鼓励与支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全员协作、共同营造“教师人人指导创新,学生人人参与创新” 的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九、经费预算

大赛组织所需经费列支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相关预算,须事先与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沟通确认,未事先沟通确认的费用不予报销。

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年3月24日

关闭窗口
1985-2015 http://www.tsguas.edu.cn/ 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 版权所有: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津ICP备14003343号-2 津教备0165号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雅深路2号 邮编:300350 联系我们